《十三邀 第六季》影评 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来源:18号星期日 时间:2021-12-26 14:36 阅读
突然好像知道了为什么前几季虽然也很喜欢但没有这期这么打动我的理由,是所有人都试图在为问题找到一个更宏大的叙事时,其实把问题变得更加具体也很重要。我们不去谈论事情本身而去谈论所提炼出来的“意义”。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受到精神里的一些细微触角被唤起。我们活在逐渐失去意义的世界里,只有人与人之间深刻的观照,看见,联结才能拯救我们。黄灯通过迈出这一步,痛苦又激动地执笔写下这些联结,看到这个社会庞大却昏暗的一个面向。我一次次被触动,在读这本书的过程里,在她和许知远刨析作为写作者的幽暗里。生活还广阔,我们要找到自己。

第一期黄灯老师,好无力但真的好熟悉,仔细回想我的人生简直是和大家一模一样啊,可能只是因为我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吧。不过我的一切都在加速,去往大城市、自我寻找和治愈、工作、离职、逃离、不甘心、稳定,每一个选择都好像自我意识的深思熟虑,但又只是更快地在安全角落里接受失意的自己。

默认五星的节目… 第一集:这个话题没有太多冲击和惊喜,启发… 不过黄灯老师很棒,感觉流很强烈,很有人文情怀,表达欲比较强,情感丰富…今年国庆终于回了趟家,除去看望生病的奶奶外,我还看望了我生活20几年的家乡。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门前曾经种过一棵杏树,每年都会结很多果子,梦里,果子落了一地。后来,那棵树死了,在同样的地方,奶奶种上了一棵枣树。枣树挺争气的,种上的第二年就结了满树的枣子。有时候,我觉得家很大,因为它容纳了我整个过去,有时候,它又太小,无法一一盛放我的哀伤。风雨飘摇。

将问题客体化,也就是和问题保持距离。问题在主体外,那么知识也没有真正进入主体,而只是资料,作掉书袋用。一般这是学者的研究需要,也是学者为人所不齿的地方。还是要像加缪所说:带病生存,直面荒诞。这也是面对苦难的态度,没有“如何面对”,只有面对。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自我认识与确认,然后才能和周围建立连接。沉默,不需要任何解释,行动,就是反抗,就是生活。至于这个宏大,历史有他自己的轨迹。

第一期“工业废水”几个字狠狠戳中我,里面女孩子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她说在黄老师那个年代下岗女工还有可能成为教授,但是现在…阶级仿佛成了永远的沟壑,我们太难跨越它了。 “二本学生”这集让我联想到很多,比如初中时的写作,求学经历,还有之前实习的同事居然就是这个学校还和黄老师一个学院的,那天本来想去找她聊聊,但是看到她的朋友圈状态还是没点开对话框…

其实我对《二本学生》评价并不是很高,但是这个节目里又非常认同黄灯老师,这样把学生当作独立、具体的个体的老师很难得。作为人文(社科)学生,如果说大学学到什么东西,我觉得最重要之一是“认识和了解自己”。愿意往外走,愿意向内自省,都是极重要的,如果老师在很早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这样做,学生无疑是极幸运的。

看最新一期把我看哭了。最后那个女生说把一个人的寿命换成你还可以和她见几面来衡量 一瞬间就泪目了。看了第一期我就很想去看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了。因为我也是一个“二本”学生。世界从来没有公平可言,你会发现二本三本大专的学生可能尽是家庭条件非常一般 从小是留守儿童的孩子,从小都非常缺少关注和关爱。然后长大了也只能考一个非常一般的大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好像有点悲催。但是不得不说,其实被忽视的这个群体才是最大的一个群体,因为考上985.211的也只是少数。生活,如何看见光,我们无法改变出生,改变命运,但是可以决定取悦自己该有哪种方式,不用追求普世的评判标准,根本是取悦自己,用自己的标准去找到努力的方向。

“看见他们” 写作对自己的建构 而生命的长度也可以用见面的次数换算 而刘擎的掉书袋或者说是二级报菜名真的累了 拆解之后发现他如同 Stalker 一样逡巡匍匐在核心问题边缘 闪转腾挪的避开从来没有这么讨厌过哪一集。许知远似乎学会了不说话(以往都是竭力显示自己思索时代断裂、不懈叩问的姿态),那谁来引出受访人的故事呢?(之前面对有些受访者的粗拙、自说自话,或多或少引出了“主角”的部分真实”)屡见断章取义地用人的肢体、一瞬的表情来拼接叙事。面对二本学子时言辞无措,看见夏目漱石就侃侃而谈,还是那个让人绝倒的许老师。定义成访谈,你没有揭示黄灯的什么部分;说是纪录片,二本学子成为你东方树叶和文学宣讲的拥趸。多的一星给“二本学子”,年轻人总是大有话讲却被人引喻失义。13年的纪录片《盗火者》至少在刻画二本学子上胜过你高等文人许多。

真切的,细腻的。 刚成为老师没多久,好多次因为那些想好好学习,想改变一下当前的情况,却因为自身所携带的拖累的学生而痛苦。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那个遥远的,被强行按下的自己。打心眼儿里佩服黄灯老师,能从一线工人走上高校讲台。 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曾混迹文学圈几年,看够了各种风景决绝离开,而且就此不再写。再看到黄老师自己的初心以及从疗愈的角度来鼓励学生写作,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赤子匠心,感动。 剪辑稍显混乱,所以四星。

豆瓣网友对黄灯老师算是很苛刻,说她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答案。但这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却没多少人去谈论,如今因为她这本书的契机,我们都又开始去谈论和看见这群人,它是一种进步。事实上,解决问题,需要我们集体的关注,努力和智慧。就好像很久以前军犬在拍电影中被炸死却无人关注,如今于正剧里的一只猫,都能引起大家的舆论。前阵子李静蕾发声过程中,对于生育,家务,精神PUA..我们能听得懂她在说什么,理解她的故事。这是一场巨大的进步。我们都渴望新的世界,都在为新世界添砖加瓦。

许知远黄灯这些精英阶层可能比很多二本学生本身都更加关心教育对二本学生命运的影响。可是不同于老人幼儿或者其他弱势群体,教育固然有影响,但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是成为二本学生以前,还是在毕业后,更多都应该由自己决定。从许知远作为一个对谈人来看,第一集里他的表现的确没有第一秀那么“愤怒”和充满偏见了,当然,夹板还在。作为一个即将获得本土名校博士学位的二本学生,看黄灯老师的这一集真是“心有戚戚”。就因为被烙上了“二本”的标签,之前和之后的所有努力和成绩都可以被轻松地否定。叹息……

我不知道许背后有无官方背景支持,但是如果有最好,我觉得他想试图改变一些僵化落后的东西,但是这太难了,还有现在的疫情,我对未来不抱好的希望,大规模的创痛迟早会发生,只庆幸有许这样的知识分子能带来一些温暖。仅仅第一集就值得五星,除了精英视角以外,能够真切的去关注那些往往被忽略了的普通人的困境和精神世界,许都显得既不精英也不油腻了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